天還沒放亮,羅云富就翻身起床,打著手電來到300米外的“槽廠”開始工作——手工造紙。
槽廠位于梁平縣百里竹海正直村,雖說是“廠”,但四壁透風。東漢蔡倫發明的原始造紙術在這里“原版”遺存下來。10年前,手工造紙在梁平竹海是最重要的副業收入,但現在只剩3家,羅和弟弟羅云貴、鄰居王君剛3位作坊主。
據說,完整的蔡倫造紙術能夠成規模地保存下來,梁平縣算是國內最大的一處。在今天,它的最大價值是作為旅游的觀賞項目。
古老的工藝
“做紙要經過72道工序。”羅云富說。
砍竹料是手工造紙最累的活。端午時節,竹子還未長出嫩葉就得伐竹,剖成竹片打捆,堆在水塘用石灰腐蝕。3個月后,變軟的竹料被撈出來,丟進干涸的塘中用稻草覆蓋著腐爛。初冬開始,熟料才可造紙。
羅云富向記者演示了造紙的過程——
將料塊扔進踩槽,一腳一腳踩成料泥。將料泥鏟進舀槽,使勁攪動后撈出紙筋,剩下純凈的漿料;
造紙的“機器”是一個竹架,上面擱著一張細密的活動竹簾子。將簾床浸入漿水中,雙手平提出水,傾斜簾床,用力一舀漿水。水泄盡后,簾上紙漿變成了一張薄薄的紙;
取下簾子,反面向紙墩上實實在在一貼,紙被揭下。再用木榨杠榨出一墩紙的水份。一張“手工紙”就造成了。如今,1000多年前笨重的木榨杠變成了輕巧的液壓千斤頂。這是所有“手工造紙”工藝中唯一的現代化的設備;
第二天,羅云富將造好的“手工紙”移進烘房,烘干水分,小心地一張一張剝開,然后用棕毛刷子向“背”上刷踏實,待紙變得干燥平滑,再一張一張取下,100張一疊,10疊打成捆,就可以擔上街了。
他告訴我們:別看一招一式很簡單,但要舀出均勻輕薄而綿實的好紙,至少要3年功力。
昨日的輝煌
梁平竹海的“手工造紙”術養活了一代又一代人,竹海人把造紙作坊叫“槽廠”!笆遣蹚S給竹海帶來了生氣。”83歲的王定平老人沉浸回憶中。他從17歲當學徒,直到15年前才“退休”,造了一輩子的紙。
梁平竹海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天然竹林區。從元代開始,梁平紙就飲譽中原,品質僅次于宣紙,但價格不及宣紙三分之一。
在很多年里,四面八方的赤貧者來到竹海謀生。山腰谷底鑿出一口又一口小煤窯,小伙子光著身子拼著命從水井口大小的煤窯里拖出煤塊,從崎嶇的山路上將煤源源不斷運進作坊。燒石灰的、做簾床的、收紙筋的、專做烘背的匠人、紙商等應運而生,梁平虎城、袁驛、屏錦、禮讓、明達、龍門、新盛各個古老集鎮的形成與紙業有著難解的淵源,大大小小的“紙號”和客棧設滿街頭——在明朝達到鼎盛。手工造紙業被史學家認為是我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表現之一。
據《梁平縣黨史》記載,到1939年,梁平已有手工造紙工人5萬多人。其中,9名“舀紙匠”建立了梁平縣第一個工人黨小組,一名叫唐炳的黨員至今健在。
未來的歲月
梁平手工造紙火熱到上世紀90年代初,竹海人戶戶造紙,男人舀紙,婦幼烘紙,沉浸在富實的小生產日子中。
。保梗梗衬昵昂,該縣建起機器造紙廠,以低廉優質的產品打垮了手工作坊,無數“槽廠”被推倒建成新房。
如今,梁平縣開始發展竹海旅游。羅云富想保住祖師爺的手藝傳下去,他興奮說:“我可以辦個農家樂,讓游客邊吃邊看蔡倫造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