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涇縣因生產宣紙而盛名天下,飲譽世界。然而,“3·15”前夕,記者為調查一起因買宣紙而引起的投訴事情來到涇縣,卻發現這“宣紙之鄉”的宣紙也是魚龍混雜,一不留神,就會上當受騙。
畫家買假一告四年無結果
正是因為怕買到假宣紙,合肥六中的退休校長孫茂舜在1997年7月特意跑到涇縣買宣紙。他在縣城里的一個“涇縣金星宣紙廠門市部”里買了4000多塊錢的紙,其中宣紙是27刀,共花了3285元。沒想到這刀口上打著的“金星牌”的宣紙竟然全是一般的書畫紙。而一般的書畫紙才賣35元一刀,27刀不到千元,這虧可吃大了。更令孫茂舜氣憤難平的是:經過長達近四年的投訴,來回路費、電話費不知花了多少,終于換了兩次貨,沒想到換回的還是一般的書畫紙!
記者在丁家橋鎮找到“金星宣紙廠”,這是一個鎮辦企業,有正式的營業執照,規模較大,年生產能力為200噸,因為銷路不好,實際生產量為50噸。采訪中,廠長張必福連聲自怨:都怪我心太軟,我看他這么大的年紀,跑來跑去的,才兩次同意換給他,沒想到他還到處投訴!“我給他的都是好紙,再說多少名家買錯了不就買錯了?他那幾個破字就不能寫?我看他這是在敲詐!”張廠長憤憤不平地說。
孫茂舜說,第一次買的紙,廠家在退貨時就已經承認是假宣紙才給換的。但換回的,到底是宣紙還是書畫紙呢?記者和孫茂舜一塊來到久負盛名的涇縣宣紙廠,該廠搞了20多年生產的負責人拿到樣紙一看,便十分肯定地說:“這是書畫紙,不是宣紙!
造假容易,廚房也可變廠房
記者在走訪時得知,在涇縣,已注冊的生產“宣紙”的廠家有上百家,沒有注冊的更是不知其數。光是丁家橋鎮就有大小個體作坊100多家。一家一戶,甚至廚房間里也能生產出“宣紙”。
何為宣紙?記者來到坐落在涇縣烏溪鎮的涇縣宣紙廠。這里群山環抱,蒼松翠竹,清泉長流。該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劉保平說:宣紙除了它獨特的配方外,生產還有三個重要的特色:一是選料非常講究。宣紙有兩種基本原料,檀樹皮和燎草,檀樹皮要在固定區域里栽培三年的青檀樹皮,燎草是優質的稻草經過大約六個月的自然氧化漂白后,再經過10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其次是工藝非常講究,整個生產流程必須是手工操作;第三是獨特的地理位置。劉保平說,如果宣紙廠離開了這山這水,就不是紅星牌宣紙了。就像茅臺酒離開那山溝就不叫茅臺酒一樣。也只有這樣,生產出來的宣紙才能成為百折無損、不蛀不腐、色澤經久的“千年壽紙”,故宮博物館的名畫《五牛圖》就是唐代畫家韓晃在宣紙上作出的,1000多年過去了,這幅畫仍舊色澤艷麗,完好無損。
但是現在好像“只要是涇縣生產的紙,就是宣紙”。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打著涇縣宣紙的牌子,在全國各地,甚至在宣紙銷量的大國——日本各地去四處游說,上門推銷,一旦拿到訂單后,便買回紙漿,打撈而成“宣紙”,一本萬利。又因為宣紙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商品,一般人很難辨別出真偽,就是書畫家們,也只有用毛筆試后,根據其墨水的痕跡才能斷定真偽,在客觀上也為那些造假者們提供了方便之門。據知,在涇縣一些廠家為了迷惑顧客,取名都往正宗紅星牌宣紙上靠,光是打“星”字牌的就有65家,商標和紅星牌宣紙相似的就有20多家。
國寶身價,一跌再跌人心寒
宣紙,《辭!分蟹Q:“中國的一種高級的毛筆書畫用紙。原產于唐朝宣州(安徽省涇縣一帶),故名!碧扑蚊髑逡詠,是地方官員進貢之佳品。解放后,黨和政府更注重對宣紙生產的保護,1951年,國家把涇縣的民間作坊集中起來成立了現在的安徽涇縣宣紙廠,使得宣紙的生產和規模上了一個臺階。年生產能力達500噸,其中80%銷往國外。宣紙主要原料的配制比例,也被列為“絕密”級。但自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涇縣,大小宣紙廠呼嚕嚕地冒了出來。宣紙的榮譽正遭到造假者的踐踏,宣紙的身價因此一跌再跌,從以前的每刀紙出口價是75美元,降到現在的33美元。
面對魚龍混雜的宣紙市場,涇縣宣紙廠的負責人無奈地說:“我們是企業,只能管廠里的事,而廠外的市場,我們無權管!北M管如此,涇縣宣紙廠在國寶的保護上還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尤其是隨著“入世”的臨近,他們制定了《宣紙原產地域的保護》計劃,向國家申請保護,以防這一造紙術外流。
郭沫若曾這樣概括宣紙的地位:“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法表達藝術的妙味!痹感堖@一國寶能在“宣紙之鄉”得到切實的保護!愿宣紙生產這一流傳千年的民間工藝永鑄輝煌!
(左澤華 石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