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滿天星星不見月亮”來形容目前河南的造紙企業,真是再形象不過了。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統計數字,目前全省有造紙及紙制品企業1100多家,其中化學制漿造紙企業約300家,而年生產能力卻只有380多萬噸,平均每個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只有區區1萬余噸。
與此同時,我省這約300家造紙企業所創造的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73%,利稅占全省工業企業所創利稅的2.77%,而其所造成的污染卻占全省工業廢水污染負荷的62%。我省造紙企業較為集中的新鄉市共有造紙企業140多家,占全省造紙企業數量的47.6%,這百余家造紙企業對新鄉市經濟的貢獻只有9%,而其COD(化學需氧量)的排放量卻占該市所排放的工業廢水中COD總量的88%。因此,有專家指出,目前我省造紙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已呈負面。
另據省環保局有關人士介紹,由于化學制漿造紙企業所產生的廢水——黑液和中段水的治理工程一次投入費用較高,企業大多采用不合要求的混合處理法,而這種處理造紙廢水的方法運行費用很高,因此,違法偷排已成為目前一些造紙企業取得經濟效益的途徑。
在我省造紙企業還是“滿天星星”的時候,與我們相鄰的東部一些省份的造紙企業卻已經是“皓月當空”了。據介紹,江蘇某家造紙企業目前的年生產能力已達120萬噸,相當于我省全省造紙企業生產能力總和的近1/3,在山東、江蘇等省,年生產能力在50萬噸左右的造紙企業已不罕見。與之相比,目前我省數一數二的造紙企業“漯河銀鴿”以及睢縣造紙廠等,其年生產能力也不超過10萬噸。
同時,隨著我國加入WTO,國際國內市場逐漸一體化,我省造紙企業的這種“小、弱、散”的狀況,不但無法與國際大企業集團競爭,就是國內的規模企業也無法與之競爭。
因此,無論從保護環境的角度,還是從加強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保護我省造紙業大省地位的角度,加快我省造紙企業的整合速度已勢在必行。
為將造紙企業做大做強,減少其對水環境所造成的污染,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和經濟效益,我省已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選擇信陽、濮陽、焦作等市,建設林漿紙一體化工程,重點發展木漿規模在10萬噸/年以上的大型造紙項目,提升我省造紙企業的規模和強度;加大對效益低、污染重的小企業的淘汰力度,發展集中制漿、集中治污項目;造紙企業比較集中的新鄉市,調整行業規劃,采取措施依法關停一批規模在1.7萬噸以下、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企業,并通過改制形成一批規模企業,降低對水環境的污染。
我們希望,作為造紙業大省的河南,經過幾年的努力,能夠徹底擺脫環境污染對造紙工業的困擾,成為造紙業強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