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和環保是兩個難分難舍的課題。
溫家寶總理在人大會議上提出“科學的發展觀”,這使我們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開闊了新的視野。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借鑒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筆者認為應該對包裝行業的產業政策進行一番反思。
(一)什么是真正的“綠色包裝”?
近年來,“綠色包裝”成為一個很時髦的詞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綠色包裝?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綠色包裝”產品的原料開采過程,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2、在“綠色包裝”產品的生產制造過程中,不產生廢氣、廢水、廢渣等有害環境的物質;
3、使用完的“綠色包裝”廢棄物,應能夠回收重復利用,或者經過填埋、焚燒等原始辦法處理以后,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
用以上條件對照,目前某些所謂的“綠色包裝”顯然不是名副其實的。例如紙包裝制品,雖然比較容易降解(事實上,紙張填埋在地下深處,由于缺乏氧氣,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難以降解),但它所用的紙漿大部分來源于森林的砍伐,在生產紙漿的過程中,往往排出大量的廢水,造成嚴重的污染。
又如,大部分“降解塑料”是以一定比例的塑料和淀粉組成的,不但很難回收利用,而且填埋后,“降解”的僅僅是其中的淀粉成分,塑料成分仍然長期保留在土壤之中。 (二)對“禁白”政策的反思。
1、EPS發泡餐具為何還在用?
6號令發布迄今,已經過去多年,但在許多地方,EPS發泡塑料餐具仍然大行其道,十分暢銷。這是什么原因?實際上,從消費者的眼光看,EPS發泡塑料餐具是一種十分理想的餐具:衛生性能、保溫性能等各項使用性能都很優良,而且價格十分低廉。
正因為如此,至今它仍然為世界上(包括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消費者廣泛使用。我國“禁白”多年,并未找到一種能真正取代EPS發泡塑料餐具的理想產品。
例如有的紙漿模塑餐具,米粒粘在上面掉不下來,有的一盛湯水就軟的難以用手端起來,特別在氣溫低的時候,飯館送餐到顧客手里時,飯菜早已冰涼。而大多數“可降解”的塑料餐具,在填埋后很長時間并不能降解,而且使用性能差、價格高。
至于有些用秸桿、稻殼等植物原料制成的餐具,雖然可以被生物降解,但正因為如此,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例如高溫、高濕的季節)容易被細菌所污染,造成衛生的隱患。由于這些替代產品難以被消費者接受,有些地方為了解決快餐的餐具問題,又產生了“洗碗公司”等形形色色的辦法,但也并不成功,大多數消費者仍然認為EPS發泡塑料餐具是最理想的:安全、好用、價廉。
又如塑料購物袋,這種產品在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因為方便,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同時塑料購物袋也是我國大宗出口的包裝產品(最近美國對中國出口的塑料購物袋提起反傾銷調查,說明美國人也在廣泛使用)。由于廢棄的塑料購物袋對環境有污染,于是有些地方提出禁用。有些環保人士提倡購物時自帶包裝(布袋或塑料網兜等),雖然解決了環保問題,但廣大消費者感到不方便。
2、可否換一種思路?
塑料包裝材料(以及以它為基材構成的各種復合包裝),在現代經濟生活中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是因為它具有其它材料無法與之相比的優點:質量輕、比強度高、化學穩定性好、阻隔性好……這使塑料包裝材料成為現代三大包裝材料(紙、塑料、金屬)中發展最快的一種。但社會輿論對塑料包裝的口誅筆伐一天也沒有停止過。
的確,廢棄的塑料包裝物在填埋后長時間不能夠降解,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不是對環境有影響的產品就應該禁止生產、禁止使用呢?
筆者認為,應當換一種思路來處理使用塑料包裝和環保的矛盾。這就是走回收利用、循環經濟的道路。我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資源卻相對貧乏,比起其他國家有更多的理由去實踐循環經濟。例如對EPS發泡塑料餐具,政府可以采用經濟、行政、法律的手段,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由制造商、經銷商進行回收處理,回收后的發泡塑料餐具,可以用來再生燃料油,或者進行再造粒,制造其他工業產品。這樣,既回收了資源、解決了污染,又創造了新的產業和就業機會,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早在1997年起,國內有些大的EPS發泡塑料餐具生產企業,已經自行出資,與環境衛生部門一起,回收廢棄的EPS發泡塑料餐具,有的城市里,回收率已經超過60%,并且逐年提高。又如,對塑料購物袋的回收,是否可以以超市、商店為一個主要的環節,構成一根循環鏈條:消費者到商店購物時,交適當的塑料購物袋押金,下次再來購物時,順便把用過的袋子帶來,由商店進行集中回收后,轉賣給有關處理企業,重新造粒或作其他用途。
其他種類的廢棄包裝產品(包括可以降解的),也應當循著這種思路,進行回收處理,走循環經濟之路。當然,目前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醞釀“垃圾分類回收”辦法,如能盡快得到廣泛推廣,就更好了。
國內外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隨著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廢棄的包裝物越來越多,廢棄包裝物在城市垃圾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也就是說,垃圾中可以利用的資源越來越多。希望我們的政府部門在制定有關包裝的政策、法規、法律時,一定不要忘記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