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展的戰略定位 廣東省造紙工業是具有發展潛力的產業,充分發揮廣東各種資源優勢,促進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生產規模向大型化發展,企業組織向國際大型集團發展,產品向多品種、高檔次、高質量、低消耗發展,不斷提高行業集約度,增強行業綜合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是今后廣東省造紙工業發展的主流,把廣東建成我國造紙產業的大省和強省是發展的戰略目標。 2.實現戰略目標的具體指標要求
2010年廣東省造紙產業實現由大省向強省的轉變。具體指標要求: 紙及紙板由2003年社會總產量620萬噸,2010年達到1100萬噸,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00萬噸,商品紙漿產量由2003年10萬噸,2010年達到85萬噸。 產品結構由2003年中低產品占全省產量的70%,高檔產品占30%,2010年達到高檔產品占全省產量50%以上,中低檔產品占全省比例50%以下(其中低檔產品降為20%)。文化用紙由現在的10%,2010年達到25%左右;生活用紙維持現有7%-8%的水平,并開發出一批高科技含量的特種紙及紙板。
企業規模:全省企業由現在的350家降到300家,平均規模由2003年2.8萬噸/年,2010年提高到5萬噸/年,其中年產10萬噸以上的企業由2003年11家,2010年達到26家,年產量超過百萬噸的大型企業由現在1家發展到5家(玖龍、理文、金鷹、印尼紙廠、橫涌)商品紙漿廠規模由現在平均6萬噸/年2010年達到43萬噸/年。
原料結構:木漿所占比重由2003年20%左右,2010年提高到25%-28%,廢紙漿所占比重由2003年80%到2010年降為70%。 提高總體技術裝備水平和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先進造紙設備能力由2003年占三分之一提高到50%以上,30%的企業實現信息化管理(運用信息技術和手段管理)。 出口產品:比2003年翻一番。
全員實物勞動生產率由2003年143噸/人年,2010年達到233噸/人年,提高 1.63倍。造紙污水污染環境問題基本得到治理。主產品的單位消耗(水、電、燃料等)達到全國平均先進水平。部分企業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3.調整任務與措施 (1)調整原料結構,提高木漿造紙比重。認真落實國家關于林紙一體化的方針政策,制定實施細則,加快實施林漿紙一體化戰略調整,鼓勵大型企業大力發展速生林造紙工業林基地,建立林漿紙一體化的大型木漿造紙企業,省林業局今后(至2010年)在商品林內進行林種結構調整,有計劃的發展短輪伐期速生豐產林。工業原料林、經濟林和竹林,為造紙工業提供原料的規劃要與造紙發展結合起來。加快建設以湛江、粵西北珠江三角洲制漿為主要的造紙基地、林業基地建設,盡快啟動湛江70萬噸/年漂白木漿項目及林業基地建設工程;支持肇慶鼎豐紙業有限公司改造提升現有木漿生產規模;加快廣州造紙有限公司的現有木漿項目和林業配套工程建設;規劃好粵北、粵東地區林(竹)制漿造紙項目及林業基地建設;同時擴大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特別要加強國內廢紙回收力度,制定地方法規和標準,實施依法管理,提高廣東省廢紙回收率,減少進口廢紙的依賴程度。
(2)加快調整產品結構,重點發展中高檔產品,提高主導產品競爭力。文化用紙重點發展膠印新聞紙、低定量涂布紙、銅版紙、高檔膠版紙、靜電復印紙、電腦打印紙、無碳復寫紙等;包裝用紙重點發展涂布白紙板、牛皮卡紙、白卡紙、中高檔箱紙板、高強瓦楞原紙、蜂窩紙板原紙及其他配套紙板;生活用紙重點發展中高檔衛生紙、餐巾紙、婦女衛生巾、嬰兒紙尿布及一次性餐具等,還要不斷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使產品向高附加值轉變(例如高級文化用紙、涂布機漿印刷紙、薄膜涂布膠印紙、液體食品包裝紙板、細瓦楞紙等)。與此同時,要搞好重點產品的技術改造及新擴建工程項目建設,如廣州造紙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低定量膠印新聞紙項目;新加坡金鷹集團年產45萬噸(一期)高檔文化用紙項目(江門);東莞建輝紙業、華豐紙業30萬噸/年單面涂布白板紙項目,玖龍、理文紙業高強瓦楞原紙、牛皮卡紙項目;新會維達紙業10萬噸/年高檔衛生紙項目;湛江冠豪紙業3萬噸/年無碳復寫紙項目等。 (3)調整技術結構,依靠科技進步、發展低定量、高質量、低消耗、高效率的造紙技術。
(4)調整企業結構,鼓勵外資參與國有造紙企業的改組改造,使之成為多元化投資主體的現代大型造紙企業;加快骨干企業技術改造,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發展經濟規模;通過整合民營企業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產品的(高、精、尖)中小型企業。 限制發展的產品和淘汰的生產技術與設備。限制發展質量低劣的黃板紙、箱板紙、瓦楞原紙、包裝紙及衛生紙等。逐步淘汰年產3.4萬噸以下化學紙漿生產線;低檔產品生產能力;體積小于25平方米蒸球、幅寬小于1575毫米普通文化用紙紙機,小于1600毫米普通紙板機(特種紙及特種紙扳機除外);洗滌法脫墨工藝等。 措施:1.組織和引導企業制定切實可行提高造紙行業競爭力的戰略方案。利用廣東市場優勢,吸引外資,提高廣東造紙業裝備及管理水平;通過行業整合,項目融資,培育幾個能與國際、國內同行抗衡的大型企業集團;結合廣東資源特色,開發差異化產品,滿足市場不同消費者需求;多數廠要通過技術改造,升級換代向特種紙、高檔紙發展;利用品牌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周邊國家如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越南、土耳奇、埃及、澳大利亞等紙張凈進口國),擴大出口;加強對中小企業管理,規范其行為,實施公平競爭。 2.做好區域結構調整工作。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退有進、突出競爭比較優勢,資源配套合理的原則進行適當調整,形成三大基地:
(一)發展以制漿為主的湛江、粵西北造紙基地和林業基地;
(二)建設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以高檔文化用紙和紙板為主的造紙基地,主要是分期分批建設好江門新會銀州湖造紙及紙制品工業基地,發揮產業聚焦優勢,提高全省造紙及紙制品制造業整體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三)提升東莞、深圳以包裝紙和紙板、紙制品為主的造紙基地,減少企業個數,減少污染點源,解決環境容量限度,提高產業國際競爭能力。 3.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對一些污染嚴重又無力治理的企業要堅決關閉。逐步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更高的問題。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積極推廣清潔生產工藝、實現清潔化生產,要把治理污染、節水、節能、保護環境、達標排放當作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通過信息化管理,結構調整和企業的技術進步 ,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通過加快建立ISO9002質量認證體系的推廣,使企業內部管理提高到國際化水平,增強企業競爭能力。 5.加強造紙工業科學研究及新技術的應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行業技術迅速進步。一是加強企業與院校、專業研究所的聯合協作,提高企業經營者專業技術信息化水平,促進企業經營者經營和決策整體水平的提高。二是鼓勵大型企業建立健全技術開發中心,形成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新機制;三是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防止低水平研究;四是樹立科技創新成果商品化,要面向市場;五是依靠技術創新,加快造紙企業技術改造,提高造紙企業整體水平。 6.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利用外資、多渠道籌措資金。對大型紙漿、漿紙綜合項目、林紙一體化項目要擴大利用外資比例,積極鼓勵實行股份制形式籌措造紙建設資金。大力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為民營企業提供公平的經營和競爭環境,鼓勵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及培訓,提高民營企業家的業務素質,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7.大力發展各種造紙助劑的生產、推廣,普及助劑的使用,提高紙類產品的質量和檔次,降低單位產品消耗。
8.加大國內廢紙回收的指導、環保宣傳、稅收政策支持的力度,提高廢紙回收率。 9.造紙企業是24小時連續運轉的生產企業,對電網的穩定有重要貢獻,造紙企業既是基礎產業,也是能耗大戶,政府在紙廠峰態用電方面應用給予更大的支持,以提高廣東造紙企業競爭力。
10.加強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對廣東省造紙業的管理和服務的職能作用,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對企業經營管理及市場營銷的協調管理職能,對行業內部和上下游產業之間,省內與省外和國外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紙業商情)
|